印證分

除病簡捷法

一、云何而能無我
心量本無大小,但一有我,即有限量,執我愈堅,範圍愈小,當發廣大心以救之。譬如二人,一窮一富,富者見聞較廣,手段局面,亦較開展;窮人見聞既陋,心量即小,稍吃小虧,或得驟富,又若不勝,故無我之空力越大,其福德亦越大。觀世間一切皆平等無冤親,則人我之執鬆矣。觀世間一切皆無常不實,則得失之念淡矣。觀一切法均如幻如影,不可執實,亦不偏廢,則法見消矣。我之為我,有大我,有小我,取不生不滅如來藏性為大我,則我畢竟無有半點虧損,亦無半點可使增益。視世間一切皆無用處,所謂名利等等,只供我暫時之遊戲,得何足喜,失何足憂,自然與之分開。世人認妄為真,苦於畢竟不曾認識,如真認識何者是妄,亦斷不取執矣。十二因緣分,無明為首,極言盲目之苦,是故人類程度之高下,以利眾力之大小為斷,肯利眾,即捨我;不捨我,即害眾,不必定以殺盜淫為害也。其一念之我,即立無窮之禍,試如得有天耳通,普聞世間一切聲音語言,或和或野,或親或怨,無一不是為我。嗚呼!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聽家庭惱怨聲。集無量數之我見、我執、我貪、我爭為因,而其果欲求天下太平,正如抱薪救火,且焚自身,所得適反,何其愚也。

二、云何而能斷貪
貪者,果分上之事,必先有所取以為因。因有二,一曰對接,二曰習染。對接者,心與境相對,外色之六塵與內色之六根相接,不覺受入矣。於是比量分別成之為想,此想之轉為行,於是進而認識為何物何事。此色受想行識,蘊合不離,名曰五蘊,即心境對接現行狀態也。二曰習染,此習乃夙世習尚,由現境而引動其積習,更助成之也。故心對境時,乃至習染時,尚未成貪,只緣無明迷障,外不空境,內不空心,逐漸深入,至果地而不自覺,乃成為貪。除貪方法,不外照見五蘊皆空,但照見亦是五蘊,照見未空,仍貪於法,諸法空相,照見不過一空法耳。照見若空,能所自忘,此空云者,非無照見也,非無能所也,至功用成熟時,自然解脫。此總關鍵在一知字,其巧妙簡捷,不可思議,於二次講《圓覺經》時自領會得。

三、云何而能除瞋
曰:無所貪著。此有二法,一曰於因地無所貪著,見憎愛不二。二曰於果地應制化,云何謂制?制者,制止也,一思未來之禍患,二思瞋之害身,可使氣促心蕩,血耗神勞,因而短壽。初學人當用此法,但非壓納存氣,結於心胸,反使致病,故宜化之,化者,消化於無形也。一觀眼前一切無非是果,因從何來,其過在我,則化矣。二觀由此而練我心也,為助道因緣,且當感謝之,則化矣。三於萬無可忍時,急速見機引去或移心他處,亦化矣。行者可自問如何。經云:「於諸妄心亦不息滅。」且問如何不息滅?

四、云何而能無痴
曰:圓照清淨覺相,頓破無明。

五、云何而能有把握
平時有把握不算,夢中有把握亦不算,即是理上知道睡著無夢時的主人翁在那裡也不算,說有把握,便非把握,究是誰有把握?的確知道了誰,才是把握。

六、云何而可死矣
知無生即是道,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

七、云何而能善分別
如於三寶莊嚴地,有人以穢器供佛,見之而不驚不怖,雖亦分別,分別而不動,是善分別。

八、云何而能不受法縛
知此講義,正屬多事,無非畫蛇添足,但要勸人用功,非藉此不可,至能徹悟無功用之精進時,便不受法縛。

九、云何而能解脫
本來無縛,不求解脫,便解脫。

酬問法

茲再將酬問法略示一二,以啟般若之用。

一、設有人問云:何種人是佛亦無法度化的?當答云:何種人是佛有法度化的?更反問之曰:到底是佛度生,還是眾生自度?(當字不可死解作非如此不可,以本無定法也。)

二、設有人問云:修心中心法人,每自稱證得,究有何種憑證?當答云:修證的人自知之,雖知之,亦無法與未修人道得。

三、設有人問云:修成佛,經三大阿僧祗,如何說?當反問云:阿僧祗從幾時算起?至幾時止?且問阿僧祗三字作何解?

四、設有人問云:煩惱何以即是菩提?當答云:因為菩提即是煩惱。或云:水結了冰,冰又化為水,不是兩個水。

五、設有人問:何故云「欲除煩惱重增病」?當答云:因為欲除。再云:不說煩惱不應除,只因根本未明,反而增加塵勞,舊病不除自了,新病何必再招。

六、設有人問云:我現今是何境界?當答云:我自吃飯,不知你飽否?

七、設有人問云:佛滅後當以戒為根本是否?當答云:不是。彼必大驚,然後再云:不關戒不戒,只問持不持,佛法不會滅,滅於佛法者。

八、設有人問云:如何是佛法者?當答云:即今問我者是。

九、設有人問云:論義何以太高?當答云:論即不義,義即不高,若可論義,即有思議,若有高下,云何平等,何事修佛?無諍無諍。

十、設有人問云:如何是驕慢人?當答云:說有驕慢者。

十一、設有人問云:何以禪宗是第一?當答云:禪宗不會說話,不曾自稱第一。

十二、設有人問云:佛何以有教外別傳?當答云:佛不曾有別傳,因佛不曾立教,也不曾立內外,是仁者分別。

十三、設有人問云:如何而能成佛?當答云:能入魔者,方能成佛。若問:如何入魔法?則答云:二見即是魔見,由二入不二,無佛無魔者是。

十四、設有人問云:修心中心法何故又談禪宗?當答云:本來不是密,不是禪,但也不離密,不離禪,卻不是禪密。

十五、設有人問云:禪家渾有許多譏諷習氣?當答云:此是方式,與習氣不同,死守方式,不懂變化,才是習氣。

十六、設有人問云:修淨土是最穩妥是否?當答云:不是。彼必不然,應再云:正因淨土太穩妥,反使學生不老實,但修十分之一的淨土,所以不是。

十七、設有人問云:君何故偏說即生成佛容易?當答云:不是我說的,是佛說的,以我愚見,即生尚是方便,我的貪心最狠,竟要當下成佛!經云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從不見人敢把當字作去聲讀,承認當下成佛。又經云「當知是人,即是如來,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等」,從不見人敢在如來下點斷讀,自己承認是如來。

十八、設有人問云:如何謂之狂禪?當答云:狂即非禪,狂乃野義,世稱野禪者是,但狂不狂,野不野,在自己證知,非人可測。

十九、設有人問云:如何是善知識?當答云:能自知者,又能知善知識,其人即善知識。

二十、設有人問云:何以宗下每示驚人之舉?當答云:要求你起疑,疑是疑己,能自起疑,便肯尋參,其所故示驚奇者,目的在試你嚇得動嚇不動,上當不上當,由此開悟不開悟,無非要你跳出這圈子去,不是和你爭高下。

二十一、設有人問云:如何是心中心修法?當答云:證知不可得之十方淨土時,不是淨的淨,不是禪的禪,不是密的密,也不是心中心法的法,是心中心。

二十二、設有人問云:如何宏心中心法?當答云:但求疑謗,不求弘譽,但作實事,不事多諍。

二十三、設有人問云:如何而能印心?當答云:心不可得,印個什麼?

佛法無定法,豈有法可說?諸仁如自問能運用此般若法時,慎勿輕與不會人說,恐誤彼而生退心也。至觀機法門,傳法法門,密宗雙身密意法,諸仁已知之矣,不宜為未修人說,故不公開,應止勿錄。孟子曰:「學問之道無他,收其放心而已矣。」不知收的是不是放的?又從何處收回?收回後,又如何安放法?若知畢竟無心可收,我人正屬多事。會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