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痛苦有八種,一生苦,二老苦,三病苦,四死苦,五求不得苦,六愛別離苦,七怨憎會苦,八五蘊熾盛苦。更有一苦,乃不聞佛法不知苦之苦,曰苦苦。
人更有三災八難之苦,難者,難進於道也,以不能聞佛法,為人至苦難之事。云何八難?一者地獄,二者餓鬼,三者畜生。入此三道者,或受苦無間,或痴愚無知,不能聞佛法。四者生北俱羅洲,人壽千歲,衣食自足,無諸病苦,亦不願聞法。五者生長壽天,即色界天,無色界天,亦貪喜樂而不欲聞法。六者盲聾喑啞,無法可使之見聞佛法勝諦。七者世智辯聰,即世人自信力強,好強辯作聰明者亦能障道。八者佛前佛後,謂生於此世,無佛法可得為見聞,是為八難。至於三災則刀兵、瘟疫、饑饉是也。
一切苦之總因,皆從生起。從無而有謂之生,中間已經過許多顛倒,苦因、苦緣、苦果,果又轉為因,因復生果,苦苦不已,從無始來,不知苦了千千萬萬。那老病死諸苦,早已在生時定局,逃避不了。由生到死,中間必經過老病,那老病的因,即是下面四種苦:一、求不得苦,有兩種現狀可以表現,一是聲,二是行。聲是買賣交易爭論聲,小販叫賣聲,小兒哭聲,以及人們吵鬧訴苦聲,一切都因所求未遂,想達到目的,越得不到,聲浪越高。行則忙忙奔走,馳逐往來。所求未得,恐其不得;既得矣,又恐復失。下面愛別離、怨憎會兩種苦,又接連而來。所謂欲望衝動,如火一般焚燒,又安得不老病乎?別離是表一切無常,不可執實,本來假合,何必認妄為真。不獨人如是,物亦如是,不單是別離苦,乃不曾別離時粘著就是苦,以苦因苦緣苦果,終不能免也。智者不等到別離時,已先把苦因看破,無他妙法,只是認定一切空,虛妄不實,愛就無從生根,苦就無所依據矣。那怨憎會,正是個反面,其苦正等,一個如我意,一個不如我意,偏偏都是無常。合那七苦交煎,憂心如焚,即是五蘊熾盛。五蘊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五種蘊結不散,勾連不解,是名五蘊。色指六根合於六塵,同一為色,同一虛妄。受為感觸到來,我去接受。想是動念。行是分別心的流轉。識是感覺分別後之認識。五蘊同時起,苦樂亦同時到,不問其為善為惡,為得為失,其一陣陣欲焰薰灼,並不因此稍減,都因色心纏縛而起。八苦亦無從分析,總名之曰不安而已。
世間一切皆屬對待,為惡固苦,為善而思報酬,即有得失、厚薄、來去、人我之分,有一分不相當,即有一分痛苦。倘所報有一分超過所施,我雖一時滿意,對方即感不安,不安即有取償於我之意,我又隨之恐怖。所以世法不究竟,苦終不得免也。世上一切苦之起因,皆由惑,惑即迷惑,由迷惑而造作者曰業,由業而感苦果。世上一切惡,皆由迷起,由迷而造作惡業,以為無因果,以為無人得知,甚至強詞好辯,文過飾非,假托自由,都是大迷信者。佛法因為你迷,所以要你信,信真實的,不是信虛假的,層層分析,種種證明,把所以迷惑的原因明白了,始證到苦之根本所在。
苦是無定義的,譬如一間屋,不過是中等設備,富人見了,感覺極不安適,貧人卻以為極樂。辣醬美味,合於川滇之人,小兒或以為苦,但小兒習之,又可轉以為樂。可見苦之根,在心的習慣,心被外境所誘,自己冤枉造成這個苦。但心如何而成此習慣耶?由分別比較而起,而分別好壞、善惡、順逆、是非,都由自己無始以來見惑所假定,不問對與不對,且執以為是,以執著之堅固,愈不肯放鬆,久久習為定例而不肯動搖,此為惑之總因。再以不合法之習慣與他事比較,視一切皆不如我意,遂成為痛苦。又分別心有大小,痛苦亦有深淺,以執著力之緊鬆,成痛苦之久暫。譬如小兒人事少,分別少,執著遂少,痛苦亦少;但小兒忽受打罵,得重大刺激,即不忘記,因其執著力、分別力強也。
苦既無定義,苦即可轉而為樂,苦之不能轉者,實是真苦。如何轉法?第一要知苦,世人往往不信自己是個苦人,所以肯修者,皆已經艱苦備嘗的人。未來之苦,世人往往不信,譬如天晴時,決不信有屋漏也,非大智慧人,不肯早下手準備,是苦於不知苦耳。
佛告人以苦樂法,第一告人一切無常,惟無常故,一切不可恃。第二告人以究竟法門,以世法不究竟故,終必歸到苦上去。若使能了解一切無常,則平日恃財者,不因此而生貪戀;教以布施,欲其練習能捨。無常之觀念純熟,平時先已空諸所有,則臨時驟來之苦,庶有法抵抗。果應如何而可使其知苦斷苦者,惟有勸其發心,發心者,發明心之心也,實地去信願行。不明白苦之根,實在於心之不明,所謂惑業苦,根在惑上。而心之相貌,實不可不知,經云「如實知自心」,佛說法四十九年,只說此一句耳。
我人既要明心知苦,自不得不參究心之相貌,要自己去問自己的心,要他經過苦,且要他知道苦,證到由苦到樂的趣味,方才可以解除人家的苦。破苦之法,第一知苦,第二忍苦,第三解苦,第四習苦,第五空苦。具體修行,應於下文正修分內明之。偈曰:
拔苦應拔根,拔根應知根。
知根在徹悟,徹悟求明心。
明心在無得,無得苦根盡。
凡人不入苦,苦義安能得?
知苦即是轉,轉苦苦若失。
苦樂本相對,世樂即是苦。
苦樂兩無染,是名了生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