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修分

八、略說各宗修法

本會雖係印心道場,專修心中心法,但禪淨各宗,亦同時兼弘,茲略說各宗修法,一、修淨土法門,二、修禪定法門,三、修心中心法門。

修淨土法門

佛說法四十九年,種種方便,無非是攝心歸一,做到一不可得,方便度苦,隨機應化,非有定法。念佛法門,亦是方便法門之一種,不可專執持名為念佛,凡內觀自性,外參經論,行住坐臥,待人接物,一切皆念佛也。千百年來,念佛者多,成就者少,其原因有五:一、不明念屬何念,佛是何物。二、貪得便宜,不耐吃苦。三、不明心要,力量不足。四、分宗立派,穢淨之見橫生。五、不得持名法門之訣竅。如今先要明白此念佛之物為何物,終日受苦顛倒流浪生死之物又為何物,然後再去念佛,心地明白,方可我不離佛,佛不離我,佛我同光,體用如如,在在淨土,處處西方。如是努力精進,則生西並非難事,阿裨跋致,此生定可證到也。

修淨土是要雙修,不要單修,云何單修?單信西方之彌陀,自己發願往生,賴佛來接引,自己卻不用功,改除習氣,是謂單修。云何雙修?明白自己本心地,其光明無量,壽命無量,與彌陀不二,感應道交,十方盡是西方,在在處處,若有此心,佛即不來而來,我亦不往而往,分不出對面彼此,朝于斯,夕于斯,娑婆不異西方,開口都是念佛,無能念,無所念,水不離魚,魚卻忘水,不立彌陀見,不立穢淨見,當下即是往生,是為雙修。但口說而心不行,執持名號,心不作觀想,是謂單修;心口相應,是謂雙修。其實雙修容易,單修難;雙修得自在,單修反吃力;雙修決定往生,單修斷斷無功。要如是修,方為正修正行。但念佛之前,必應具幾個先決條件:一、須先認識何為淨土。二、須先明白阿彌陀三字作何解,而往生淨土者,是我何物。三、修持法門之次第。若此三項未曾明了,則雖持名萬遍,只如鸚鵡學語,全不中用,所謂為經轉,並非轉經。

淨土本有理淨土、事淨土,事淨土者,西方極樂世界,確有依正莊嚴佛土是也。理淨土者,我之自性清淨土也。心遍一切處,皆是西方,十方與西方不異,故曰圓覺。再將淨土二字分別解之,淨乃掃除一切習氣義,無污染義;土乃指本心地而言。我之本覺妙體,原來亦是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,壽命亦無量無邊與佛同體不二。我與彌陀,本無往來隔絕,迷則萬里,西方變阿鼻;悟則咫尺,阿鼻即西方。故經云:「欲淨其土,先淨其心,隨其心淨,即佛土淨」。

阿彌陀者,其義即如如不動,不生不滅,大自在之毗盧藏性是也。蓋阿為無生義,彌為我大自在義,陀為如如不動義。我之本體圓覺妙心,既同彌陀,則往生云者,乃不得已方便說耳,既無來去,何復言往?既無生滅,何復云生?故往生之物,非我有相之軀體,乃我本無生滅來去、恆常不變之如來藏性耳。茲再述信願行證四項如下。

第一信者,非單信西方之莊嚴佛土,即算發信心也,必同時深信自性即是彌陀,本可一樣成佛,人皆可以為堯舜,一切眾生皆可成佛,只是迷悟之別。此信是為甚難,若能信心不逆,一念淨信,即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,即非凡夫境界。故非信得真實,信得堅切,則願力不強。古德云:信果佛易,如信釋迦、彌陀等佛是也;信因佛難,信一切眾生及我自己,因地皆可成佛是也。故曰難信之法。經云:「初發心即成大覺。」是以信為諸行之母。

第二願者,發願也,願即志也。士何事,曰尚志。發願即是立志,發願成佛,是立無上之志。但若專心發願生西,慕彼有相功德莊嚴,尚不離貪著,非真發願也。經云:「若樂小法者,即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即於此經,不能聽受讀誦。」故願非大不可,願大成就大,願小成就小,如承大物,必大其器,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者,必發大願,謂:「我今願生彼國,為自己成佛故,為度一切有情故,非為貪得故。」斯是真正發願,故經內有應當發願者有三。

第三行者,修行也。非僅持名號之謂修,當時時厭離生死,念念不忘彌陀,口持心念,綿綿密密,即得三密瑜伽境界,所謂淨法有力,則染法無力,其能不念貪念瞋念痴者,以念佛念法念僧有力也。不念此,必念彼,不念西方,即念地獄齊王,猶反手也。手不有二,心豈有別?當下即是,毋庸猶豫。似此專一誠修,一日至七日,心不顛倒,並不顛倒心亦不可得,自然一心不亂。一心即是無心,心不可得,為正修行。

又修行者,破見濁也,若有淨見,對面即立穢見,不得為行。經云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佛為眾生方便說此淨土法門,然又不許有情見,文殊以有佛見,尚貶向鐵圍。故見不淨、心不淨,即土不淨,是以信堅願大,合之方為正行,非僅口持即謂行也。

一句彌陀頓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前際後際皆斷,心行處密,本是無生法,亦是無上密乘。玄奘法師所譯經本,重正念思惟;羅什法師所譯經,重執持名號。其實不二,以思時不離口念,口念時不離心行,古人觀念並重,非若今之偏執不化也。密宗釋彌陀有四,曰淺略,深秘,秘中秘,秘中深秘。亦無非念西方彌陀,與自性彌陀,同體不二之意。故一句彌陀,本是密宗,非可割裂分家者也。

念佛法門,係借佛力,但感力弱,應力亦弱,余念佛十年,始終不敢自信有把鼻,民國十八年秋,修心中心後,回頭再行念佛,方知念佛法門之微妙,並悟得阿裨跋致之意境。蓋一心不亂,定要平時做到,斷無臨時措辦。故於念佛法門之外,當參究密法以為正助,其境界實不可思議。余自承前此種種罪過,硬把淨密分家,罪同謗佛!佛在世時,本無禪密之分,後人為方便計,暫分以求專一,非故立門庭也。所謂歸元不二,方便多門,若固執己見,嚴別門戶,仍為執著,從何解脫?試問證至無生法忍時,心且不有,誰為別者?誰為證者?蓮池大師發願文云:「 願於禪觀之中,夢寐之際,得見阿彌陀佛」云云,是豈摒絕禪宗者?近人執定非淨不修,反對密宗,自己卻又持往生咒。故知執持名號,為修淨方便法門之一,一切法皆是佛法,修一切善法,即得無上菩提。豈有修他法而彌陀不許往生之理?今借一句彌陀,念至萬法歸一,再念至一不可得,方為成就。即持他法,亦可同樣成就,惟向西願力,不得有二。念到一念無念,斯名實念;一相無相,斯名實相。至見實相時,自然心無繫念,無繫念即是解脫。經云:「解脫即是如來,即是涅槃。」行者斷不可自安劣小,以為此生決難辦到;尤不可視他人亦是劣小,作此見者,是增上慢,即是不明淨土,決定不得往生。

念佛之法,初念宜隨眾合念,音調應與眾合,不必字字出聲,應用息氣法以調伏之,時時換氣休息時,心念仍屬不斷。第一要與大眾和合同聲,次與眾念,不如與少數人念,少數人念,不如獨念,念六字不如念四字,念四字不如念一字,本來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之本音,乃「南無阿迷達菩大耶」,論理亦應正授後再念,與持密不二。所謂念一字者,即四字中重一字,如重一陀字,而得抽空以作觀想,最為得力。又念佛時間,切不可太長,以念念不斷為上,最好念一刻鐘,禪定一刻鐘,輪流觀念。今人以多數為勝,以聲宏為高,更不辨功德為何物,妄將念佛功德,當作錫箔寄庫存放,其愚誠不可及。今姑妄立一功德格曰:念佛至一分純熟,即一分功德,十分受用,即十分功德;改去一分習氣,即一分功德,十分習氣,即十分功德。熟在自心,自心即是寶庫,若云念至明心見性以為功德者。修心中心法,滿千座後,告以起用方法,彼必自知淨土法之微妙。余前著有《彌陀心要》一書,可以參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