啟機分

聖人立教,以明心見性為主,欲人證到菩提,菩提無相無名,乃不可得之圓妙精明覺心也。世人誤解菩提心為善心、慈悲心,以為不作惡即是菩提發現,實欠明顯,因地未明,果地又安得而圓成乎?又菩提心假名有五:

一、發心菩提,知迷求覺,發心起行,言發此證到菩提心之心也。

二、伏心菩提,知以心制心,降伏其粗重積習也。然壓制非究竟,心尚未空,不名菩提。

三、明心菩提,了知如實自心之真相貌,證得其空淨之根本也。

四、出到菩提,出生死此岸,到涅槃彼岸,至此尚未離功用也。

五、無上菩提,已入遍滿圓實之境,為大成就,斯真菩提矣。

故能理上明白自性本來菩提圓滿,佛性平等,是法身成佛也。事上修證三昧,見到實相,明心見性,是報身成佛也。若夫由理事無礙,習氣除盡,神通開發,化身成佛,非一生可能辦到,當經不可說之時。時即劫也,是名阿僧祗劫也,阿言無,僧祗言多量,言無量數劫也,即云非有定時也,一世亦可,千萬世亦可。智者求心,剎那超過,愚者外求,雖千萬世亦不能證得。果如何而可言超脫者,則捨一「心地法門」,無他法也。

三界之中,以心為主,心名為地,以此心法,通入法界,故名法門。能觀心者,究竟解脫;不能觀者,當下沉淪。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‧觀心品》,文殊師利法王子言:「此法門為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,此法門為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,此法門為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,此法門為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,此法門為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,此法門為能引諸菩薩眾到色究竟自在智處,此法門為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。」今略舉此數,皆從般若波羅密門,直證心田,如實知自心,是名心地法門。《大日經》之秘密主,即言心密之主,身口意三平等秘密加持為所入門,一身密印,二語真言,三心妙觀,三者方便加持受用身,即是毗盧遮那遍一切之法身也。此表菩薩之功行圓滿,故以為名,實即一切眾生平等法性不思議心也。經云依此法門等等,門即此門,故離般若,則學佛之資糧斷矣。

法從心生,名因法立,能生之心無處,所生之法亦然,心境兩空,具無處所,故無心則無一切名字,以心隨緣應物,皆屬緣空。佛說法四十九年,無非度眾生之心,使之安樂,以無一眾生不求安樂,彼之爭奪殘殺,巧求詐取,又無不因求自己之安樂而起。彼不知此安樂非究竟也,世間安樂,與苦惱相對相因,皆從習慣比較而來,今日之樂,即明日之苦,有之樂,即無之苦,故非究竟,此安樂亦暫時而難永保。且以心向外馳,人遂忘卻根本,以為苦樂在肉體之勞逸,佛欲使其覺悟何者為究竟安心法,世人心尚不知,遑論其安,故聚訟紛紜,至千百年,終未得一究竟。世人奔走一世,無非求安的法子,要如何安,才算滿願?終不曾點到心上去。世人求財祿,自己問自己,總是如何而可使我心滿意足?可知希望者還是我心,亦惟求我心之滿願而安而已。豈知人事不常,八苦交煎,無有諸樂,但受眾苦,不能慧照,遂名曰惑。

人生少壯老死,終不離前說八苦,然人不自覺者,為五陰熾盛苦。最恐怖者,為死苦,人誤以一死即永永斷滅,一也。傷自己一生經營所得,財產妻子,即將捨離,二也。死後究作如何歸宿?三也。以此諸疑不決,恐怖心起,越不肯捨離,不捨則心越不肯放下,是以死時顛倒痛苦,不可名狀。人見之,反謂此是死時一定光景,其畏死之心,早已種下,是根本不明心地故。以心地不明,安心之法,更無從著手。具智慧者,無不求其脫離,但不得其法。菩薩智悲雙運,度之脫離,為說安心法。第不先說安,卻先說心,使其明白究竟,知本無生死,心不可得,苦樂即無所依。依者住也,住著即心境雙對,不能雙空,計較分別,隨緣而起,苦樂之生,生於心有住著。但云不住者,並非頑空如木石之無知,正是了了覺知而不執著,故云無住。無言不執,非空無也。經云「應生無所住心」,非但不住苦,並且不住樂,連不住亦不住,卻住在這不在處,斯真常住真心,故名淨土,故名極樂。極樂云者,安之至也。汝勿以安與不安為對論,此安字,乃真實究竟之安,無可名說之安。明此圓覺妙心,以根本不生不滅,故不淨不染,不隱不顯,二祖覓心不得,初祖即許其安心竟。一切生死八苦,根本打破,此在自心參究,非有法可傳。惟平時力量不足,路太生疏,教汝自己切實修持。修持不是求神通,正是求定生慧,以般若力,破除一切縛,無非安心而已。然天下至大之神通,有過於安心者乎!

世人不了安心法,以求財求名,滿足欲望為安心,終至愈弄愈顛倒,苦上加苦,一切無論矣。至修道之士,已得安心法要,尚不敢自信,每說自己業障深重,無由自拔,此由於不明業障所致。前云要銷業障,第一先明白業障是什麼,明白了,不銷而自銷。故心地未明,舉心動念,即是業障,脾氣習慣,就是業障。業障不同犯罪有案,可以銷案解罪,此總在心上繫縛。譬如殺人而逃,殺行是業力衝動,逃走也是業力衝動,即使官廳不問,苦主不追,或逢赦免,他那良心恐怖,和臨終顛倒,正是夙業未解。又如殺盜殺敵,不得已而用兵,若不為自身謀祿位、爭地盤,文王一怒而天下安,其身心亦安然處之,何業障之有?況心中又無貪瞋痴諸念渾雜其間,所謂理得心安是也。

不安即是惑業苦,破惑業苦,不外定慧空,定則生慧,慧以解空,空則不定而定。慧者,智慧也,智者不惑,世人迷惑,由於無慧,以無慧故,不能分別真偽,妄者反識為真,如能空諸所有,自然了解世間法,一切不實。所謂有漏,如杯之漏者,初亦滿水,不久漏去,故名有漏。佛法是出世法,真實義諦,諦言不可動搖,若無漏之杯,水終不漏去,故名無漏。佛法者,借以了解世法者也,世法了,即是佛法;離世法,即無佛法。故佛法於世間,不離世間覺,將有漏之世法,與無漏之出世法,通達無礙,二漏法淨盡無餘,是名漏盡通,此乃第六通,為最高法門,外道所無,佛道獨有;各教所無,佛教獨有。學佛尤以此為先著,故開般若慧,乃成佛根本資糧,明心見性之第一關鍵,無第二條門路可通。《仁王經》云:一切皆依此門而成正覺,越此而成佛者,無有是處。良由眾生病根,只是迷惑不覺,對治法門,亦只有此一條路,雖無量百千萬億劫,劫劫有佛出世,佛佛道同,同此一法,只是運用不同,隨機應化,若歸到無上菩提,證入毗盧性海,卻不曾有二。至於名稱,各經略有不同,今略舉如下:

一、常恆不變如來藏性。二、藏識。三、如來藏。四、圓覺妙心。五、妙淨明心,六、歸元。七、毗盧性海。八、大圓鏡智。九、法身。十、心地。十一、性田。十二、心寶。十三、菩提心。十四、淨菩提心門。十五、金剛般若。十六、實相。十七、真如。十八、寶藏。十九、佛性。二十、真子。二十一、密藏。二十二、薩婆若海。二十三、心王。二十四、金剛密跡。二十五、主人翁。二十六、隻眼。二十七、牟尼寶珠。二十八、元常。二十九、大我。三十、○。

各經名稱雖異,其義不二,亦即名諸佛大秘密,又名勝上大乘。勝上大乘,非外道所能知。所云大者,即是摩訶,約有七義:

一、法大,謂諸佛廣大甚深秘密之藏,毗盧遮那遍一切處,惟大人所乘故。

二、發心大,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慧,起無盡悲願,誓當普授法界眾生。

三、信解大,謂初見性明道時,是具足無量功德,能遍至恆沙佛剎,以大事因緣,成就眾生。

四、性大,謂自性清淨心,金剛寶藏,無有欠缺,一切眾生共有之。

五、依止大,謂法界眾生大依止處,如百川趣海,卉木依大地而生。

六、時大,謂壽量長遠,出過三時,師子奮迅秘密神通之用,未曾休息。

七、智大,謂諸法無邊,等於虛空,心之自然妙慧,亦復無邊。

以如是七因緣,故於諸大乘法門,猶如醍醐,故云最勝大乘。經云「其性常堅固,無量如虛空」,正表此妙心之至德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