啟機分

佛於法華會上,令諸眾生,開示悟入,成佛知見。達摩初祖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以眾生心被物轉,貪聲戀色,縛於嗜欲,為八風所搖。人若了知世間萬法,皆是無常,如幻如夢,如電如露,了解此理,不復貪痴,則此心體,如如不動。諸法無性,以無性故,悉皆成佛。故《金剛經》云:「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」此即觀諸法無自性之理也。所謂無自性者,無何等性乎?所謂無相性,無盡性,無生性,無滅性,無我性,無非我性,乃至無菩提性,無法界性,無虛空性。知一切法,皆無自性,則能知一切智,得一切智,能見性成佛。佛法非消極,故二乘自了不度生,為佛所呵!稱其人為焦芽敗種。此種人不能成佛,故寧落地獄,不入二乘。所謂修大乘法者,須發大願,存大悲,證大智,立大行。發大願者,願我生生世世,發菩提心,捨諸身命財產,救度眾生,不但令眾生得安樂,且令眾生了明心性,使之成佛。存大悲者,以大悲心為根本,悲憫眾生不明真理,枉受苦惱,誓救拔之,令得安樂。立大行者,行六波羅密,利己利他。證大智者,證法界本性智,成就根本智,於十方法界之理無不了知,名為一切智智也。所云大者,即眾生心性,此物至小無內,無一塵而能入;至大無外,無一法而不包。所云乘者,以運載為義,能運行人,直至薩婆若海。薩婆若海者,即一切智智之地也。薩婆若海,即在眾生心性之中,是知此海不遙,心寶常現。以心寶而比世寶,則趙璧非為寶,隋珠未足珍。但能明心見性,則外物不足以動其心,剎那之間,其寶自現。當親悟時,實非他得,是為見性成佛。

眾生賢愚,皆因其心力所注之不同而有異,因分別而遂有賢愚,其實則皆同此本體智慧,為妄情顛倒所覆,不能顯見。如目有翳,如手成殘,不能起作用,其可能性則勿失也。人有智慧而不顯,如人有財寶而受困窮,豈不悲哉!茲引《華嚴經‧出現品》文,以釋其義,經文大意云:譬如有大經卷,量如三千世界之大,經中書三千大千世界中事,一切皆盡,此大經卷,雖如此之大,乃全住在一微塵中,不但一微塵如是,乃一切無量微塵,一一皆如是。於是有一人智慧明達,具足天眼,見此經卷,在微塵中,於諸眾生,無少利益,即作是念:「我當破彼微塵,出此經卷,令眾生得益。」此譬如如來有清淨智眼,普觀一切眾生而作是言:「奇哉奇哉!此諸眾生,云何具足如來智慧,而卻愚痴迷惑。我當教以聖道,令其永離妄想執著,於自身中,得見廣大智慧,與佛無異,利益安樂」云云。釋之曰:大千經卷者,如來智慧也。在一切微塵中者,即在一切眾生心中也。一切微塵皆如是者,即一切眾生皆具廣大智慧。然眾生雖有如是智慧,因妄情所覆,不能內照,譬如大金藏,空埋地中,不因天眼人指示,何能發現?故人必須聞經教之理,了知人人心中,有廣大智慧,思所以啟發之,得無上至寶,利濟無窮,徒以不知為可惜耳。如知此義,則對一切眾生,無尊卑、貴賤、高下諸分別,平等智光,自然顯露矣。

心之靈妙,不可思議,質微則勢重,質重則勢微,故地力不如水力,水力不如火力,火力不如風力,風力不如心力。心力無形,力最勝上,神通變化,入不思議,心之力也。茲略引數則用以說心:

一、《起信鈔》云:信過去釋迦、當來彌勒為易,有令信眾生心中真如,是凡聖通依,迷之六趣無窮,悟之三寶不斷者,此為稀有。

二、《正法念處經》云:天人阿修羅,地獄餓鬼畜生,心常為導主。

三、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‧觀心品》云:云何為心?云何為地?文殊言:三界之中,以心為主,心名為地,能觀心者,究竟解脫,不能觀者,永處纏縛。

四、《不退轉法輪經》云:爾時三菩薩,在世尊前,以蔓荼蓮華供佛已,作如是言:我於此法,深生信解,無有疑惑。

五、《如來藏經》云:世尊告金剛慧言:善男子,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,貪欲恚痴諸惱中,有如來智、如來眼、如來身,結跏趺坐,儼然不動。善男子,一切眾生雖在諸趣,煩惱身中有如來藏,常無染污,德相備足,如我無異。

六、《雁腋經》云:諸比丘告舍利弗言:佛非我尊,何以故?我不離佛,佛不離我。

七、佛於燃燈佛前,獻五莖蓮華,表五蘊性空,心無所著,頓入無礙之門,乃得授記釋迦之號。

八、《金剛辨宗》云:《金剛經》者,一切如來悟心之門也,了無明之妄心,即妙慧之真心,故曰悟心。又云:十方國土中,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惟有一乘法,只是一心,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,更住何法?故言不住。若離心別有法可得,即生執心,住於法相,即是無目之人。

九、《寶藏論》云:知有有壞,知無無敗,真知之知,有無不計,即不計有無,即自性無分別之知。

十、水南和尚云:知之一字,眾妙之門,靈知之心,即是真性,與佛無異。

十一、《華嚴經》云:善哉善哉,云何如來在於身中而不覺知。

十二、論云:佛說一切法,為度一切心,我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

觀上列各條,可知佛說法四十九年,只說一句:心不可得。佛雖說亦同不曾說,以法本空故,心若不起,萬法無生,心遍一切處,一切處遍心。如是了達,頓入自宗,故不悟心遍一切處者,則妄計心外有法,一切顛倒矣。

不達無相即相,則是取相凡夫,若了相即無相,則成唯心大覺。故不可取相求悟,亦不可離相證真,不即不離,覺性自現。

結論曰:啟機法門,不可窮盡,茲概言之,使大眾了一大概。先發大願,立宗旨,明學佛之緣起。學佛又分三期:一啟機期,二正修期,三印證期。此是第一期,但人何以要學佛,應反問自己:求己呢,還是求佛呢?何者為重。能知自己根本迷誤之處,然後真心痛切,去求醫藥,醫藥者,三寶也。然何為佛?何為法?何為僧?又何為寶?三寶既明,再行釋我,先從有我做起,不落空無斷滅,再做到無我,不落情見生死,乃知情見生死,無非是苦。於是釋苦,苦義既明,然後怖生死而求出離,但必明如何招入生死,根本還在無明。故釋無明,此無明枉造諸業,故釋業障。而業障之如何消,曰惟解脫,故說解脫。但不明起因,不得真相,故說因果。因果之一起一滅,即幻心之流轉,於是乎辨明心性,使知心為何相,性為何物,直證到菩提,故說菩提。乃呼應第四頁印心宗旨,以般若為用一語,極言離般若則學佛之資糧斷,如工人之失其利器,雖有大力,亦難施用。啟機者啟般若之機也,此般若非佛獨有,人人具足,般若華言大智慧,然不足以盡其義,當云「「通達世出世法理事圓融無礙之大智慧」」十六字,方可以擬其萬一。果如何而可啟發此般若者,當入正修行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