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修分

三、戒合體相

戒有戒體、戒相二種,相屬威儀,何可廢也。然無體則近於偽矣。戒體屬心,然心雖無相,尚有一無相在,仍屬有相,必至淨空無我,無能作,無所作,無能戒,無所戒,斯真具足大戒。然劣慧者不知也,愚人或誤為打破戒律,奔走呼號者有之。又或誤為禪宗主自在放任,原不必持戒,因而縱蕩者亦有之。一個要打倒,一個要惟持,其實都不曾明白戒義,以至如此。夫戒也者,有戒心也,以法範之,故名曰律。眾生顛倒,三業不淨,對下根人,先使達其戒相,如殺盜淫,有事相可見者,彼易於領悟,故先說五戒,且明因果律以證之,以戒其行,戒於果者也。對上根人,則說戒體,以殺盜淫為果,因在何處,則知貪瞋痴為根,如意業清淨,惡業自除,此戒其心,心淨則佛土淨,戒於因者也。對上乘人,則說體相不二,同一緣空,心不可得,惡依何起?能所雙忘,名曰定慧交資。若有染執,即名破戒,戒律之嚴,無過於此,故不戒之戒,斯名大戒。佛滅度後,囑眾生以戒為師,此言以自心為依止,借此法以範其心也,若僅守形相威儀,不內求諸心,適導之作偽,寧有是理。世人作惡作偽者多,正坐此病,行人說戒,豈不是怕破戒,我且告以破戒罪過之可怕。

(一)犯殺盜淫者,自作自受,願受報者,則放膽去做。凡不明三世因果之理者,先與說三世因果,與破戒之害,信得真切,自然不作惡業,但此係指未明佛理者說。

(二)已明佛理之居士,彼豈不知戒律,然尚未明何者謂為破戒,以心地未明故,若僅以犯殺盜淫為破戒,則佛戒只一部分,餘皆可廢矣。故知心戒為戒。今且勿談高深,如心空無染等義,只要說淺顯者,如不動惡念,即是持戒,但何謂惡念乎?當告之曰貪瞋痴與殺盜淫其罪正等,倘自心未淨,常生惱亂,怨天尤人,即是大破戒,以有因必有後果也。故恨人破戒,即是自己破戒,若不明此理,即同撥無因果,更屬可怕。

菩薩不見他過,此有二義,一不見謂不責,不起我見以定其是非也;二不見謂不住著,不以其過為意也。前為悲憫其過犯,此謂有智不取相,所謂智悲雙運是也。菩薩處處不離大乘願,布施所以戒貪,大悲所以戒瞋,般若所以戒痴。然則修一切法,不離乎佛法,不離乎戒,但必內外一如,體相合一,斯名得戒,否則不能逃於妄耳。